□記者張叢博文白周峰攝影
  閱讀提示 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傳奇。隨著城中村的改造搬遷,一些被城市包圍的村莊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,那些關於城中村的傳說、記憶,散失民間的文物,還有古樸的鄉風民俗,正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。在鄭州,有這樣一些老人,他們正努力編纂村史,試圖搶救村莊文化,只是他們的腳步,很難跟上城中村遠去的背影。專家呼籲,城中村改造的同時,需重視搶救即將消逝的村莊文化、歷史。
  村中的一些歷
  史、傳說、故事正逐漸被淡忘,村裡的一些‘文物’也在逐漸散失,保存歷史,既是對文化的尊重,更是對後世不
  可推卸的一種責任。
  ——《關虎屯村志》
  六旬老人編村志追尋“童年的村莊”
  5月5日傍晚6點,夕陽西斜,光線透過窗戶照進鄭州伏牛路電纜廠家屬院4層一間書房,64歲的郭桂蘭正敲打著一臺老台式電腦,身旁堆著的一摞書稿中,夾著數百個書簽,上面寫的是要修改的內容。作為主編執筆,她正加緊整理《林山寨村志》三稿,近期就將付諸印刷。
  “這件事做得有點晚了。”郭桂蘭嘆了口氣,編村志是她父輩們的心愿,盼著有生之年能看到,可沒等編纂完成,老人便一個個離世。村裡過去常見的馬燈、油燈、紡車、織布機早已難尋。為填補材料,她只得從內鄉、欒川等地翻拍資料。“如果早十年肯定會更豐富,合作化到公社化那時期的老村幹部現在都不在了。”
  郭桂蘭兒時的村莊,嬰孩穿著虎頭鞋,村裡還種植著大片蔬菜,逢年過節,父輩們會參加村裡的舞獅表演。如果不是編纂村志,她可能永遠找不到小時記憶背後的“密碼”。清光緒年間,林山寨就有菜田200多畝。1906年黃河鐵路大橋竣工,鄭縣自此繁華,為供應日益增多的人口,村裡蔬菜種植更為盛行。1915年夏天種植出韭黃,轟動一時。1921年引入番茄種植,1926年就建了防凍育苗設施土暖房。致富後村民有了空閑,大戶人家出資買鑼鼓,村裡組成舞獅隊,舞獅聞名全城。
  如今,解放初期覆蓋棉紡路以南、伊河路以北、桐柏路以東、嵩山路以西的林山寨,早已高樓林立,如果不是中原路工人路路口南50米處那塊“林山寨村”的牌子,外人很難相信,這裡曾有過綿延300多年的村莊。
  城中村林山寨折射鄭州發展脈絡
  由於市委機關、工廠建設,土地先後被徵用,林山寨成為鄭州最早的城中村之一。
  1953年,興建國棉一廠,林山寨土地解放後第一次被徵用,三年後建市委、市人大、市工會、團委、婦聯辦公樓,上世紀80年代又建省圖書館、綠城廣場。因為村子與市委挨著,平時村民下地幹活,常能和市長照面,有時市長會坐在地頭,挖上一鍋旱煙葉子,與村民“噴”會兒。
  改革開放後,碧沙崗市場在村北友愛路建紡織品市場,村民悟到商機,家家戶戶扒掉自家豬圈、雞窩,蓋出租房,出租給賣布商戶,有的添置打捲機、印碼機為商戶服務,挖到改革開放後第一桶金。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,村民人口增長住房緊張,但集體早已無地可劃分宅基地,村民無奈之下將平房翻蓋成樓房,最高蓋到7層,除自己居住外,多餘的對外出租,租住在這裡的進城務工人員、大學畢業生稱其為“都市尋夢人的港灣”。
  1994年,林山寨老村整體拆遷改造;1996年,鄭州市人大辦公大樓,徵用林山寨最後26畝土地;2011年3月,都市村莊按區劃改製,林山寨村劃歸林山寨辦事處管轄。村莊形態的林山寨就此告別。
  鄭州已有10多個城中村編纂村志
  產生編纂村史的念頭,是因為郭桂蘭聽到的一件小事,前幾年中原路某商業廣場建設時,投資方提出想看一下關於周圍村莊的歷史及風土人情的資料,以便針對性地開發,但政府和村裡都提供不了,場面頗為尷尬。“很多村莊說沒就沒了,如果不記錄一下家鄉是怎樣變遷的,怎麼回答後代‘我們從哪裡來’的問題?”她說。
  截至今年3月,鄭州城區200多個自然村,已有170多個獲批改造,一些村莊正“沒名沒影地消失”。像郭桂蘭一樣的老人正試圖輓救,他們多是退休教師、幹部。據不完全統計,鄭州的小李莊村、白廟村、路寨村、紅花寺村、十八里河村、南五里堡村、七里河村、關虎屯村、張家村、琉璃寺村、西崗村、林山寨村、鐵爐村等10多個村莊已經或正在編纂村志。
  曾參與編纂了白廟、祭城、關虎屯等村志的郭增磊說,目前,鄭州編纂村志主要依靠村裡幹部的眼光、學識,有很大隨機性。
  2009年出版的《關虎屯村志》序言中,其村幹部劉書勤寫道:“村中的一些歷史、傳說、故事正逐漸被淡忘,村裡的一些‘文物’也在逐漸散失,保存歷史,既是對文化的尊重,更是對後世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。”
  已經或正在編纂村志的村莊
  小李莊村
  白廟村
  路寨村
  紅花寺村
  十八里河村
  南五里堡村
  七里河村
  關虎屯村
  張家村
  琉璃寺村
  西崗村
  林山寨村
  鐵爐村
  ……
  相關鏈接
  記者發現,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,一些地方也開始重視保留村莊文化歷史。2009年,西安未央區城改辦將搶救城中村村史作為一項創新工作推動,對已消失的或即將拆除的城中村的歷史進行訪談、詢查、拍照、收集資料,搶救編寫城中村村史,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。此外,該區還策劃創建“未央城中村博物館”。
  鄭州的“老鄰居”洛陽,由於洛陽市新區建設導致村莊徵遷,洛龍區檔案史志局和政協文史委合力編纂《消失的村莊》,併在2013年8月出版,全書92萬字,200餘幅圖片資料,記錄了28個行政村的歷史演變。
  語錄
  村莊蘊含著大量鮮活的歷史信息,眼下城中村村志編纂工作極為緊迫,政府應該在改造城中村的同時,更好認識並加以搶救村莊歷史文化,既要跟上現代化的腳步,還要留下歷史的迴響。——中州古籍出版社副總編輯馬達
  保存村落文化刻不容緩,政府應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,進一步出台政策,採取有力措施,保護和記錄村落文化,把祖宗先輩遺留的寶貴財富繼承下去。
  ——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、教授戴龐海  (原標題:為留住村莊記憶六旬老人修村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37juqqf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